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!

当前位置: 频道精选 > 一家亲

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|吉木萨尔县北庭镇三场槽子牧业新村:各族群众共建和美乡村-九游会ag

发布时间:2024-03-13 10:07:00 来源:昌吉日报

  图为3月1日,村民正在制衣车间工作。记者 陈建锦摄

  中国昌吉网(记者  刘新新)吉木萨尔县北庭镇三场槽子牧业新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子。全村共有358户1384人,其中哈萨克族居民有287户1126人,占全村人口的82%。近年来,三场槽子牧业新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、乡村振兴、产业发展全过程,擘画了一幅民族团结和美乡村新画卷。

  2月底,记者来到三场槽子牧业新村,一排排房屋排列整齐,家家户户的庭院干净整洁,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,灰瓦白墙上用红字写着“幸福是奋斗出来的”“好日子是干出来的”等励志标语。

  村委会一楼大厅里,村党支部书记艾里·阿合买提和几位村民正在讨论村里今年的产业发展情况,图书阅览室里有几位村民正在看书,感恩墙上村民们的笑脸照片洋溢着幸福的味道。

  艾里·阿合买提在这个村当了30多年村支书,对三场槽子牧业新村的发展变化如数家珍。他说,最初,三场槽子村是北庭镇的一个放牧点,1998年牧民们从山区搬到这里,形成一个牧民定居点。2008年这里建起了安居富民房,北庭镇、泉子街镇、大有镇、新地乡散居放牧的牧民陆续搬迁到这里集中定居,2012年经镇党委批准成立了行政村,命名为三场槽子牧业新村。2014年,该村被列为自治区级扶贫重点村,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8户746人。2020年,全村19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,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2800元增长到现在的1.7万元。

  近年来,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,三场槽子牧业新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,培育特色产业,建立了制衣厂、馕产业园、养殖合作社,村民们种庄稼、搞养殖、打零工,经济收入逐年增长,日子越过越好。“在国家、政府的项目资金支持下,我们村修了柏油路、通了水电,村庄环境绿化了,产业项目引进来,家家户户有钱挣,有的人开上了小汽车,村民们的思想观念、生产方式、生活习惯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。现在,村民们与时俱进,勤学习、忙劳动、各族群众团结进取,共建和美乡村,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不断增强。”艾里·阿合买提介绍说。

  村民吾木江·艾拜汉以前是村里的贫困户,她的丈夫孩子都患有疾病,家庭经济困难。后来,她的家人看病有医疗补助,丈夫和孩子身体也逐渐痊愈。如今,一家人住进安居富民房,丈夫在外务工,孩子今年也准备考大学,家里牲畜存栏十几只,30亩土地流转出去,她一边养殖一边在周边打零工,家里一年收入十几万,日子过得可舒心了。

  村民阿依木·毛代是2012年嫁过来的年轻媳妇,在她的印象里,村上各族群众团结友爱,互帮互助,乡风文明建设搞得好。

  阿依木·毛代家后面邻居是一对汉族老夫妻,他们的子女在外面工作,孙子跟他们一起生活。她说:“我们两家的孩子年龄一样大,以前孩子在村里上幼儿园时,每次我们都帮忙一起接孩子上下学,经常送牛奶给他们喝,我们像一家人一样亲近。今年两个孩子都去北庭镇上一年级了,放假回来还经常互相串门玩耍,我们两家的感情非常好。村里的其他邻居也是这个样子。”

  阿依木·毛代和丈夫都是党员,经常参加村上组织的活动。她说,村“两委”一月开一次支部党员大会和“村民说事日”活动,讲村上的发展情况,帮助村民答疑解惑,解决大家的困难诉求。每周,农牧民夜校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班常态化开展,每位村民都掌握了基本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,就业方便多了。村上有个月花制衣厂,30多个村民都在家门口就业。现在村里的产业发展项目多,家庭收入不断增加,大家干劲十足。

  三场槽子牧业新村结合实际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,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每逢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,村“两委”召开座谈会、茶话会,组织村民开展舞蹈、摔跤、歌舞、跳绳等群众性文体活动,元宵节组织社火表演,清明节到吉木萨尔县烈士陵园扫墓,7月1日党的生日时村民们集体唱爱国主义歌曲,参观北庭故城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……各族群众直观看到家乡的变化、国家的发展,坚定信心,听党话、感党恩、跟党走。

  艾里·阿合买提说:“我们将结合实际持续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,增进民生福祉,夯实民族团结基础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促进共同发展、共同富裕,让我们各民族像一家人一样幸福生活。”

ag九游会官方网站的友情链接
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