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!

当前位置: 频道精选 > 文化 > 文苑 > 散文

一碗泉今昔-九游会ag

发布时间:2022-01-10 08:20:59 来源:昌吉日报

  中国昌吉网(李云辉  文/图)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五日(1842年11月7日),林则徐在发配伊犁途中,来到了木垒一碗泉驿站。那一天是晴天。

  初二的那天,林则徐在大石头遇大雪,晚上时“雪积尺余”,西行途中,只见“高冈平原一白无际,马没蹄,人没踝”。初四,他到了三个泉,天已晴,“阳光普被,积雪渐融”。

  初五是立冬的前一天,晚上的天山北坡寒风刺骨,卧于车中的林则徐难于成眠,他于寅刻即从三个泉出发了,寅刻相当于现在的凌晨3时到5时。从三个泉到一碗泉是50里,按当时的行进速度推测,林则徐到一碗泉的时间大概在初五的早上8时左右。

11.png

    一碗泉风光。

  当时的一碗泉是什么模样?林则徐在《荷戈纪程》记载“有小店两家”。两家小店估计很简陋,因为在大石头与三个泉之间的戈壁头(乌兰乌素)驿站,虽然有3家店,但环境都不好,林则徐晚上卧在车中,三个泉虽然有旅店4家,但林则徐“是夜仍卧车中”。“有小店两家”的一碗泉条件也好不到哪里去,但饥寒交迫的林则徐还是在这里吃了早饭,他在日记中记到“为食又行”。“为食”是自己做的饭,还是店家给他做的饭,不得而知了。

  林则徐在日记中记载的一碗泉在木垒县城东部十几公里处、木巴公路(木垒——巴里坤)的南侧。我不知道多少次经过这个地方,直到2012年7月才第一次到林则徐曾经在这里“为食”的地方考察采访。

  在木巴公路南侧不远处有一个不起眼的土堆,如果不是了解情况的人指点,我根本不会想到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一碗泉烽火台。土堆顶部一侧还没有完全坍塌,还有夯筑的痕迹。当年这里既是盘查来往行人的哨卡,也是传递信息的中转站,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中央政府的脉动。

  烽火台南侧不远处是一个数十米高的山坡,坡顶是平的,在坡顶还可以明显看出房子的地基。这些房子不可能是林则徐“为食”的小店,因为这里地势高,风很大。我猜测这房屋可能是守烽燧、哨卡的士兵住处,因为这里地势高,便于瞭望。

22.png

 一碗泉烽火台遗址。

  山坡南面低洼处有一条小溪,小溪周围的草明显比别处要茂盛一点,顺着小溪向南寻找,发现一眼泉水从土层冒出。这就是让多少人魂牵梦萦的一碗泉,诗歌里被反复吟唱的一碗泉。

  一碗泉旁边有几处房屋的地基,我推测这可能就是林则徐日记中的两家小店——为戍客、行商避风雨、歇脚的地方。

  一碗泉周边是一片荒滩,长着许多芨芨草。雨水多的时候,这里一定水草丰茂,是一个天然的好牧场。已经好长时间没有下雨了,干涸的土地裸露着,没有多少植被覆盖,但尽管这样,上百只羊仍然在这里寻找果腹的东西。牧羊人是一个维吾尔族老人,他说他是鄯善的。向南眺望就是天山,从天山翻过去就是鄯善县了。

  从哈密翻越天山到巴里坤,再沿天山北坡西行到伊犁、到中亚,木垒的一碗泉是一个重要驿站。成书于晚清的《新疆图志》记载“有泉出北山麓,有一湾泉塘,今名一碗泉,状其小也”。清代曾在此设立哨卡,名一碗泉卡。

  一碗泉因处在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貌,一再被人们吟咏记载。

  1816年,曾任江西余干县县令的史善长被发配到新疆。1819年,史善长从乌鲁木齐经天山北坡东归,经过木垒一碗泉时,有感于此泉的不寻常,作诗以记之,诗中写道:“一碗不寻常,军持仔细量。攒眉同酒试,染指当羹尝。浅酌休言量,佳名竟有乡。卢仝如过此,无计润枯肠。”大意是,一碗泉的水多么不寻常啊,需要用军持这种容器仔细盛量,由于是那样珍贵,喝一碗泉的水就如攒眉品美酒,染指尝羹肴。因为泉水太小,只能浅酌,即使唐代的“茶仙”卢仝到此,也没有办法用茶水滋润他的“枯肠”。

  “白草西风一碗泉,沙场回首望秦川。无端远作穷荒客,孤负黄花又一年。”这是光绪十二年进士、陕西醴泉人宋伯鲁对一碗泉的哀婉吟唱。宋伯鲁因参与戊戌变法被罢官回到原籍,正直的他后来又遭地方官挟私报复被囚禁3年,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伊犁将军长庚因慕其名,请赴新疆参与治理机宜,于是宋伯鲁随长庚到新疆,到一碗泉时正是重九,一碗泉周围的草已经枯黄,宋伯鲁由此联想到自己坎坷的经历,想到了家乡,触景生情,写下了《一碗泉重九》这首诗。

  1916年,曾被孙中山称为“不立心做大官,而立心做大事”的“有志之士”、著名爱国学者谢彬奉孙中山之命,以财政部特派员身份前往新疆考察,写成《新疆游记》,他在《新疆游记》中写道:“ 一碗泉,旧有店与民居,今无水,皆废无居人”。

  被称为民国时期西北拓荒第一人的林竞曾两次到新疆游历考察。第一次是1916年作为谢彬助手到新疆考察财政情况;第二次是1919年,林竞受交通部门委派再次到西北考察。当年的4月25日经过一碗泉,他在《亲历西北》中写道:“一碗泉,居民一家。”

  如今一碗泉村是木垒县白杨河乡的一个普通村庄。据《昌吉州地名图志记载》,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,一碗泉村有18户112人。

  2012年7月,我第一次到一碗泉村采访。据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马付军介绍,全村现有64户271人,其中60%以上是回族。由于该村缺水,2011年,首次实施近7000亩连片滴灌,村合作社种植的有机小麦卖到了北京,比一般粮食价格翻了一番。一碗泉村注册成立了“金域农牧业综合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”,合作社建设了千头肉牛繁育基地,第一年就赚了40多万元。

  在养牛基地,我见到了马桂珍夫妇,两口子都在本村的合作社打工,一个做饭,一个养牛,两口子一年的打工收入有5万元,同时,她家的地每年还可收租金。她也是合作社的股东,每年可以从合作社分红几万元。

  2012年,一碗泉村村民人均收入已经在全县名列前茅。到2012年,马付军在一碗泉村当村干部已经19年了。他对笔者介绍,以前家里有自行车就不错了,现在全村几乎家家都有轿车。

  一碗泉村前进的步伐一直没有停顿。如今,在党中央治疆方略的指引下,在“访惠聚”工作队的帮助下,一碗泉村建起了千亩果林,引进了龙头企业,肉牛基地不断扩大,村子里安装了路灯,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。

  2021年6月30日,穿越一碗泉村的京新高速新疆段全线建成通车。当年纪晓岚从一碗泉回京城走了将近半年,如今两三天就可以到达。

  过去一碗泉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,现在它是新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。


ag九游会官方网站的友情链接

网站地图